在印度金达尔Jindal大学的华人张教授写了一本《雾与悟》提到,中文文献中对印度的了解还停留在古代[苦涩]这对理解印度宗教文化的逻辑有价值,但无助于判断现代印度的运行。
印度制造毫无疑问,越发成为中国的一个巨大威胁。双方在经济贸易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连接。2023年中印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400亿美元,而印度从中国的进口为1,200亿美元。
高达1000亿的贸易逆差,当然让印度感觉很不舒服,在2023年发起的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地区中,印度是排名第一的,中国去年被调查的案例达到87起,而印度发起了1/4。排第二的美国只有12起。
中美之间的博弈,让人觉得美国制造,是中国最大的对手。其实对中国制造而言,是美国是“麻烦制造者”,但“美国制造”却不是。
中国供应链大分流的变化,真正值得提防的是那些越南印度墨西哥等,全新成长起来的平行供应链。
当下我们需要去理解印度,但整体上却意愿不足。在疫情前印度之间的中印航班不过50个,而中国和韩国之间每周航班能达到1000个。
在记者张兴军《断裂与新生》一书中记载,2006年国航才有首飞北京到德里的航线,而2015年才有国航直飞孟买。
这两个世界第一第二大的人口大国,邻居之间居然不串门。这个让人很是惊讶。
中国和印度国民之间都有很深的误解。但在当下,中国制造的再出海,也避不开印度这个国家。印度一边防范中国一边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。在这种复杂的局面,只有更深的理解印度才能更好的驾驭。
印度专家复旦教授林民旺教授在评价《断裂与新生》提到“大时代洪流下的印度个人生活的记录,令人动容”。这些细节,正是我们建立大国认知的基础。简单地情绪与浅薄的新闻,都是支离破碎的偏见。
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,GDP超过英国仅次于日本。建立对印度的一个清醒的态度很重要,正如印度专家青年才俊毛克疾所说,“印吹和印黑,都会强化刻板印象”,以“邻国、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三国框架”来避免误判印度。
很多人觉得小米、VIVO、联想和Tiktok在印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。但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宽广的画板细节,才能展开针对性的讨论。
清醒地认识对手,才能够找到对手的破绽。只有如此,多元化共存才有立足的基地。
(华人网亮仔整理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