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AI“复活”亲人,我们该如何回答好这道生死题?

国内新闻 · 2024-01-31 20:49:00

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下,和逝去的亲人“再见一面”成为可能。据报道,90后的张泽伟及其团队,自去年5月至今,已为600多个家庭提供AI克隆服务,其中超过半数为失去子女的年长父母。这是一个“需求”找上门的市场,提供的都是一对一的定制服务,背后大多有一个或悲伤或遗憾的故事。

屏幕截图 2024-01-30 234202.png

↑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中,以“数字生命”的形式出现在电脑里的丫丫。

有人说过,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,第一次是脑死亡,意味着身体死了;第二次是葬礼,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;第三次是遗忘,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。人之所以为人,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,何尝不是因为情感的存在?面对至亲至爱的猝然离去,如果全然无需情绪疗愈,没有丝毫痛苦和遗憾,断联就像扯断网线一样简单,如此冷酷的现实,恐怕比死亡更恐怖。动画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,“爱可以超越生死,生命可以因为记忆而永恒。”

从这个角度看,通过技术手段,为逝去的亲人建立数字化身,通过“看见”去治愈疗伤,缓解悲痛弥补遗憾,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求索。

在国内,公众对AI“复活”逝者的印象,或许并不陌生。在去年春节上映的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中,刘德华饰演的父亲让意外身亡的女儿丫丫,以“数字生命”的形式出现在电脑里,有自主思想,可以互动交流。去年清明,B站00后UP主吴伍六用AI工具还原已故奶奶,并和她对话。视频里,“奶奶”讲着湖北的方言,头发花白,像她生前一样“唠叨”。光看表情,可以说是惟妙惟肖。

近日,一篇题为《一位父亲决定在社交平台“数字复活女儿”之后》的报道,也让无数人感动落泪。其中,因27岁的独生女意外离世,57岁的父亲赵晓冬将女儿生前的影像资料,剪辑成短视频,上传到社交网络,让更多人看到,从而更久地记住女儿。

从情感角度来看,用AI“复活”亲人,并不难得到世人的理解,但从伦理及风险角度来看,尽管生死界限在AI面前变得模糊,“复活”亲人在技术面前变得轻而易举,人们还是要承认,现实与数字终究存在鸿沟,数字化复活已故亲人本身所面临的一些疑问,也必须要正视。

比如,用生前影像样本喂出来的“亲人”,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人吗?如同电子玩偶一样操纵亲人,是否有悖于尊重亲情的真意?如果失去至亲的某位家人,沉溺于被技术还原的陪伴中,又该如何应对?

报道中就提到,张泽伟曾接待过这样一位客户,90后宝妈想“复活”逝去的丈夫,借助丈夫生前的照片、视频和语音,通过喂数据的方式,亲手“养大”数字人,让触不到的丈夫重回自己身边。事后,经父母和公婆多次相劝,她最终决定放弃。

亲人之所以婉言相劝,理由自然是逝者已矣,生活还要继续。在他们眼中,用AI“复活”亲人,就是在和过去纠缠,沉浸在悲思中“走不出来”。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。毕竟,人终究要学会告别,重启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

就在这两天,马斯克旗下公司宣布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,这或许意味着,在未来的某天,我们面临的选择,将不仅是“复活”逝者,还有“上传”生者。面对“数字永生”、突破“肉身”的诱惑,人类又将何去何从——这也是科技迅猛发展留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。


华人网阿肆编辑报道


用AI 复活 亲人 我们该 如何 回答好 这道 生死题
上一篇: 云南省昭通市委常委陶毅被查,本月多次公开露面      下一篇: 又涨了105缅币!缅甸发布棕榈油指导价,您觉得有意义吗?
注册   /   登录    登录用户可留评论
网站地图